老人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 上海青浦抓住契机发力康养大产业
2021-11-16 08:44:50 来源: 文汇报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人们对康复辅助器具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以轮椅为例,有些老人能独立行走,只需轻便轮椅“省脚力”;有些老人腿部力量有限,需电动智能轮椅“搭把手”;还有些老人期待,洗澡时也能坐在轮椅上,避免起身时发生意外。今年进博会上,各类最新款康复辅助器具集中亮相,并将抓住进博会溢出效应,加速走入中国老年人的生活。

在日前举办的2021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论坛上传出消息,青浦区将以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为契机,发力康养大产业。特别是,结合同步成立的长三角康养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助力打造千亿元级规模康养产业。到2023年,长三角将建成5个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打造一个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等。

“人气产品”护理床,依靠社区租赁来普及

每年进博会上,康养专区总有一款“人气产品”——护理床。眼下,上海正全面试点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数据显示,在众多产品中,护理床续租率排名靠前。

需求端的火爆,映射护理床开辟租赁市场“选对了路线”。一张护理床动辄数万元,对普通家庭的老年人而言,是个不小的负担。一旦他们选择租赁,再配以政府补贴,每月数百元的租金,就变得可以一试。

有些产品“人气旺”,也有产品“遇冷”。部分轮椅在推广社区租赁时,表现得不如预期。分析认为,主因在于价格吸引力不够。轮椅是高频产品,老人们更偏好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纳入租赁清单的轮椅,由于具有一定准入门槛,价格上并不占优,因此不少老人认为“不划算”。

在业界专家看来,这就涉及“产业普及度”——即要让更多老人知晓,轮椅也存在细分市场,其功能不仅限于助行,还能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定制”。

一个新职业即将诞生,为老人推荐“对症产品”

经过前期试点,康复辅具社区租赁已积累一批数据。想要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用经验,亟待一批试验场继续探索。论坛上,青浦区首批康复辅具应用试点社区揭牌,涵盖赵巷、重固等7个街道(镇)。作为直面百姓的示范基地,它们将在用户端积攒老人需求,也从供给端推广康养最新理念。

连起供需两端的,不仅有这些深嵌居民区的示范点,还有一批康养领域的专业咨询师。试点方案中,青浦区明确,到2023年,需要拥有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500名。下月起,上海将启动相关培训,只要通过考核,参与人员便可获得这一新资质。

在市民政局残疾人福利处处长孙晓红看来,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不仅要了解技术设备,更重要的是了解人。“每位老人情况不同,好的咨询师要能精准把脉个性化需求,为老人推荐‘对症产品’。”

虽然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这一新职业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孙晓红认为,不仅是社区康复辅具租赁点的专职工作人员可考取这一资质,养老护理员、医护人员等只要与养老行业相关,均可积极参与。(王嘉旖)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