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的“特困生”日益增多 各种助眠产品、睡眠经济由此而生
2022-04-28 16:45:46 来源: 湖北日报

前不久,北京冬奥会金牌得主谷爱凌自曝“每天睡10小时”,引发人们对睡眠问题的关注。“睡够8小时还算熬夜吗”“为什么入睡不要晚于23点”等话题相继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睡不好的“特困生”日益增多 各种助眠产品、睡眠经济由此而生

失眠、睡不好的“特困生”日益增多,催生出各种助眠产品,睡眠经济由此而生。

为了睡个好觉,消费者愿意花多少钱?各类助眠产品是否真实有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年轻人是消费主力

点上香薰蜡烛、喷上睡眠喷雾、吃一颗褪黑素软糖、带好耳塞和蒸汽眼罩……每晚睡前,26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小徐都要做这些。

面对“难以入睡”,越来越多的小徐们正尝试借助外力入眠。记者调查发现,助眠产品已从硬件提升到保健品辅助,再到科技助眠,助眠产品的边界加速拓展,并不断迈向“高端”。

目前,市面上的助眠产品主要包括助眠家居、辅助产品、助眠服务等种类。助眠家居包括助眠乳胶枕、床垫、重力毯等;辅助产品指功能性食品、眼罩、耳塞等传统产品,及智能手环、智能睡眠仪、睡眠音箱等智能产品;助眠服务则指助眠APP、哄睡直播等新兴助眠业务。

“最近开始尝试直播‘哄睡’,循环播放的白噪音能够让自己慢慢安静下来。”小徐工作压力大,经常写文案到深夜,睡眠障碍越来越严重。现在,她每年在助眠上花费过千元。“只要能睡好,花些钱也值得。”

京东数据显示,2021年华中地区助眠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71%,仅次于华南地区。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助眠产品消费呈现年轻化趋势,26岁至35岁群体占助眠产品消费人数的超四成,其中,“95后”的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9%,睡不着的年轻人成为助眠产品消费的主力军。

千金难买好睡眠

从褪黑素、助眠香薰、耳塞等传统商品,到被冠以“黑科技”之称的智能床垫、智能睡眠仪等,助眠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相差悬殊。

3月28日中午,舒达床垫居然之家武昌店内,消费者伍女士正在体验一款畅销智能床的“零重力”模式。“冬奥会带火了‘零重力’智能床,我平时睡眠质量不好,想来换个床垫。”她说。

该智能床售价近两万元,声称能以不同的升降角度,为不同姿势的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分散身体压力,帮助人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店员介绍,仅3月上半月,此款智能床在武汉各门店就卖出了150套。

传统的艾灸,也成为助眠的热门手段。“顾客中有失眠问题的约占六成。”九辰堂道医养生馆中南店店长陈艳介绍,前来调理失眠的顾客越来越年轻,甚至出现一些“00后”。调理周期6个月以上的严重失眠顾客,花费在3万至10万元不等。

人们为睡眠的花费越来越多,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年仅30岁的彭女士已经失眠近十年,她坦言尝试过各种助眠产品都没有效果,最终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有消费者表示,吃完褪黑素后虽然睡着了,但“醒来脑袋昏昏沉沉,感觉像睡了个假觉。”

业内人士坦言,助眠产品市场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且不说一些产品粗制滥造,仅就睡眠质量而言,市场上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助眠产品是否有效难以衡量。睡眠手环、睡眠监测仪等智能产品,虽可提供睡眠质量报告,但缺少针对性解决方案。

万亿蓝海待开发

睡眠经济的升温不仅体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端,还体现在日益增长的生产、销售端。企查查数据显示,湖北极舒睡眠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好睡眠科技有限公司等越来越多睡眠相关企业在湖北落地。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称,2016年至202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从2616.3亿元增长至3778.6亿元,增长44.42%,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如何撬动睡眠经济新蓝海?相关专家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生产者:细化睡眠障碍类别,精准研究设计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闭环式解决消费者睡眠痛点。

消费者:弄清失眠原因,对症下药,理性消费。

监管部门:及时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大监管力度。(李朝霞)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