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农田里的传感器已经变成农民的眼、鼻、手。这些新农具的推广应用,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种地的强度和负担。
这位老人名叫陈风燕,今年已经77岁了,从16岁开始种地,60多年几乎都没离开过土地。记者注意到,在岔河村白马湖这个生产基地,和她一起干活的这些农民,最小的也有57岁。现在,正是育秧的大忙时节,他们能不能承受这样的劳动强度?
记者在现场看到,眼前这个育秧机自动装填基质,自动喷水湿润,可以实现覆土、播种、成盘等一系列生产流程。根据测算,一条播种流水线正常情况下,每天可以播种近6000盘,按每亩水稻大田栽秧需20盘秧苗计算,每天可以为近300亩水稻大田育秧。这么大的工作量,基本上都依靠机器完成,农民只需要整理秧盘、装卸转运。
育秧机、运输机、插秧机三种机械搭配,让秧苗下田全程机械化成为现实。记者跟随陈仕云到地里,实地体验了秧苗运输机的工作过程,总结起来就是动动手、按按钮,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在淮安市涟水县常盈桥稻麦合作社记者看到,几百亩的麦田进入了拔节期,但管理这些土地的,主要靠的是这块屏。
“双减”背后的“双增”
科技巡田察苗、化肥减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智能化新农具广泛应用也减轻了农民劳作的强度。记者在实地调研发现,“双减”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实现了土地的产出和种粮效益的 “双增”。
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这家合作社的稻田里,集中连片的200多亩农田还没有长出庄稼,但稻米订单已经被抢购一空。
记者调研发现,减少化肥用量,多用有机肥,实现了对本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了种植成本;大米品质好,种粮效益进一步提高。这笔账,农民算得清清楚楚,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保护地力,加大科技投入,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江苏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持续深化科学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试点探索化肥农药实名购买定额使用,以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

- 狼的精神是什么?《狼道》金句有哪些?狼的精神经典十六字是如下:一、发愤图强:狼不会为了庄严,...
-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世界上最小的内陆国?所谓的内陆国,又称陆锁国,指的是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亦即被...
- 大贝尔桥是哪个国家的?布鲁塞尔是哪个国家的城市?1、大贝尔特桥位于丹麦;2、大贝尔特桥是一座连接丹麦西兰岛和...
- 我国第一艘航母是用什么省的名称命名的?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是什么号?我国第一艘航母是用辽宁省的名称命名的。为辽宁舰,舷号16,...
- 三江指的是哪三江?三江源头的发源地在哪里?三江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并流是指三江都发源于青藏高...
- 什么是股票发行市场?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的区别?
2023-04-10 14:53:09
- 深市新股首日涨停规则?新股的涨幅为何是44%?
2023-03-20 14:21:02
- 北向资金从哪里看?北向资金看什么指标?
2023-03-10 11:12:33
- 场内基金和场外基金的区别?散户买ETF最大的优点?
2023-03-06 16:55:46
- 股票成交量多少最好?股票成交量小说明什么?
2023-03-02 16: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