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美一家亲 共谱象山水月情 ——象山区再度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2-02-07 14:19:46 来源: 桂林日报

▲象山区积极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在象山区安居乐业。图为象山区税务局上门为热合曼美食城办理业务。 象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谢顺才 李怡慧

1月25日,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出炉。全国236个地区、单位光荣上榜。在一长串的名单中,桂林市象山区赫然在列。令人自豪的是,这已经是象山区第二次获得这项荣誉称号。

象山区是桂林市核心城区,坐拥漓江黄金岸线和桂林市“城徽”象鼻山。辖区常住人口29万人,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3.2万人,占11%。外来经商务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2000人。有民族族别41个,少数民族居民呈小聚居、大分散特点。同时,象山区也是自治区较大的回民聚居区,有回族群众近6000人,有3个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疫情前每年接待境外穆斯林游客超过15万人次。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下,各族干部群众和和美美,手足相亲,相互守望,共同奋进。就像那著名的景观“象山水月”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各民族“水月情”和“同心圆”,仍在漓水之畔继续上演……

“异乡人”成了“象山人”

古诗有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在象山区环城西二路16号的热合曼美食城,逢年过节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约麦尔·热合曼一大家子早已把这里当作了故乡。

1月18日,热合曼家中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他们是象山区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党员先锋队的成员,听说热合曼想办理纳税人套餐业务,担心其沟通不畅,于是主动上门送服务。“我来桂林这么多年,总是被温暖包围着。党的政策‘亚克西’,象山区‘亚克西’!”热合曼感慨地说。

2002年,热合曼来桂林创业,一晃已经20年。20年中,热合曼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面积拓宽了整整30倍。20位家族同胞也纷纷跟随他的脚步,来到桂林,并把这里当作了第二故乡。

像热合曼这样从“异乡人”变成“象山人”的,比比皆是。少数民族同胞能在此“安居”、“乐业”,与象山区始终坚持深一度倾听、快一步服务有着直接关系。无微不至的服务,犹如一股春风,慰藉着一颗颗不远千里而来的漂泊的心。

近年来,象山区以社区为落脚点,在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内容上做到“七到位”,服务方式上采取“一卡、二簿、三联手、四经常”。“七到位”,即民族政策宣传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困难学生助学到位,下岗就业培训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文娱体育活动到位,信访内容落实到位;“一卡”,即少数民族服务联系卡,各社区把面向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内容和服务人员联系方式印制在卡上,发送给每一位暂住辖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簿”,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登记簿和少数民族群众活动记录簿;“三联手”,即与社区管段民警、辖区商业网点办公室、社区劳动保障站共同联手,在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婚育登记、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四经常”,即经常联系沟通、经常宣传教育、经常提供信息、经常开展活动。

百姓的事无小事。近年来,象山区着力于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大文章”,同时也更注重在“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上将民族工作做细、做实,为少数民族同胞纾忧解难。五年来,象山区共筹资近亿元优先改造“民族里”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无物业小区,设置少数民族群众临时经营疏导点20个,累计协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租赁房屋295人次,免费健康体检18000人次,解决入学入园学位100多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外来流动少数民族子女“零门槛”入学。为少数民族同胞举办就业培训360人次,慰问贫困家庭42户,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135件次。

民族社区瑶族居民李女士和丈夫都是无业残疾人,女儿小,母亲病,日子过得艰难。7年前,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办起了一家报刊亭。“社区干部主动帮我办好经营手续,还经常来看望慰问我母亲,买衣服送给我女儿。许多居民都对我们很好,经常来照顾我们的生意,我们有需要他们也会尽量帮忙。”如今,这家人和和美美,邻里团结,生活得快乐而幸福。

同气连枝筑牢精神家园

在象山区崇善清真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一面鲜红的锦旗,正无声地讲述着一段感人的民族团结历史。

1951年,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党和国家派出代表团,分赴祖国各地慰问各民族同胞。7月,中央访问团一分团在团长费孝通的率领下到达桂林,向在桂林的回族同胞赠送了有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的锦旗。

“70年来,我们一代代回族穆斯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珍藏着这面锦旗,因为这面旗帜凝结了党和国家对我国各民族的深切关怀,见证了桂林回族同胞兴衰逆进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与汉族同胞团结一致、血浓于水的中华情结。今天,这面旗帜更成为引领我们继续团结进步、爱国爱教的精神力量。”清真寺阮金宽阿訇,经常动情地向众人讲起这锦旗背后的故事。

民族团结的步履,历经风雨岁月洗礼,依旧笃定铿锵。这面鲜红的锦旗,也像一位无声的诉说者,向人们讲述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近年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象山区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制度上、经费上和人才上予以保障,构建起了“党委政府重视、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广大群众参与、各族同胞融入”的城市民族工作新格局。各民族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象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象山区先后建立了5大机制,分别为年度班子领导考核和年终绩效专项考评“双考核”机制、涉及56个部门的民族团结进步专项绩效考评制、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等。辖区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单位达到205个,基本实现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寺院、进连队的“七进”全覆盖。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占比12.6%。

从2014年开始,象山区还特别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关经费,400余万元专款专用。率先在全市打造46个“漓水象山”党建品牌工作室、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党支部2个、建成街道民族活动中心、社区团结之家9个、校园民族文化馆1个、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联络站5个、民族事务咨询服务窗口29个,成立起一批社区诗社、民乐队、书画社,让各族群众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了阵地和桥头堡。

此外,象山区注重民族工作队伍建设,把城市民族工作触角延伸23个政府职能部门为民族工作成员单位,先后实现了警务联动、商务联动、劳保联动、教育联动、民政联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促团结合力。辖区一乡三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建思路:南门街道民族团结与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三结合”;象山街道通过旅游景区创民族团结新平台;平山街道形成了微组织、微窗口、微平台、微课堂“四微”民族工作法;二塘乡打造创建与民族文旅产业大道结合的象山“党建+民族工作”品牌。  

在多年的精耕细作下,在城南热土上,民族团结之花盛放。如今,在象山区,少数民族共学、共事、共乐、共同组成家庭,其乐融融。“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安居乐业的少数民族同胞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这这座城市。将军桥社区回族退休党员马祥民、哈荣光,退休不退岗,十几年如一日地做好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义务服务社区居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要一辈子为人民发光发热”的入党誓言;瑶族姑娘赵艳琴、土家族女子万霞,近百个日夜奋战抗疫一线,用爱与责任守护了6000余户居民的安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社区干部的伟岸;壮族医生韦妍飞,率领她的综合重症医学团队,以精湛的医术和40余天的坚守,换来了6名危重症、3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痊愈;苗族小伙姜林楠与“幸福粥铺”的同伴们,1000多个日夜的守望,为流浪、孤残、贫困者每天送上一碗温热的爱心粥……

一幕幕少数民族互敬互爱、相互守望的“爱的连续剧”,在山水间不停上演。

唱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漓水赞歌”

芍药、大丽菊、铁线莲、丁香花、虞美人……在国庆节前夕,回民小学各民族师生用各类花材,精心扎了一个大型花艺作品,为祖国华诞献礼。

回民小学有维吾尔族、侗族、毛南族等10个少数民族学生就读,是广西唯一一所以少数民族命名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五个认同”的办学特色,营造了多民族“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浓厚氛围。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借文艺品牌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最美和声。近年来,象山区充分利用春节、国庆、开斋节等重大节日契机,开展民族文化融合文体活动,凝聚价值共识。精心组织民族政策讲座、知识竞答赛、广场宣讲台、微信宣传片上百场次,出版各种宣传资料8000余份。立足“象山水月”、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组织开展了壮族山歌擂台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趣味竞技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民族书画展、民族团结摄影展、各族青年爱国读书分享会、民族文艺汇演、群众百家宴、民间民俗百工展示、民族手工艺培训、民族团结诗歌征文大赛、少数民族原创服饰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动达300多场次。重点打造了大型超媒体奇幻景观《象山传奇》、大型文艺调演《我和我的祖国》、展现壮藏一家亲的自治区级经典剧目《天缘》等一批优秀文化作品。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团结意识深入民心,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辖区36个社区5年来共开展了近300场少数民族文体活动,实现了所有社区100%全覆盖。

从“异乡人”到“象山人”,从“外来者”到“主人翁”,金灿灿的牌匾背后,凝聚的是象山区多年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汗水。未来,象山区将继续谱写“象山水月情”的民族团结佳话,让民族团结的“漓水赞歌”愈发嘹亮,回荡在新时代的春风里。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