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区做实“八个一”叩响困难群体“幸福”之门
2022-02-11 10:21:45 来源: 区民政局

去年以来,城东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救助措施,强化改革创新,努力打造社会救助对象全覆盖、社会救助政策用到位、社会救助服务送上门的惠民“救助网”,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工作保障,建立“一盘棋”运行机制。着力构建区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救助”工作体系,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区级目标考核,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和研究推进。制定《城东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城东区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确保社会救助工作“一体化运行、多层次推进”。

深化三级联动,形成“一条线”工作格局。优化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服务网络,设置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站,“一门式”受理便捷、高效。成立“4+x”社会救助队伍(民政专干、经办人员、协理员、信息员及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夯实救助基础。通过“周推进、月分析、季督查”,强化“面对面”交流;区级业务骨干联点镇(街道),强化“手把手”指导;定期开展社会救助“直通车”活动,对疑难个案“点对点”会诊,及时将10户18人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工作激励机制和容错免责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积极作为勇于担当。

积极探索创新,探索“ 一站式”精准服务。全面落实全市“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任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保障对象开展“四大类38小项服务”,推进救助服务组合化、多元化、精准化。制定《城东区开展“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责任分工方案》,搭建服务资源平台,打造“暖巢心理驿站”“红管家”服务中心、“爱立方服务体”“爱心超市”等,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救助”向“多维服务”转变。在巩固派遣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基础上,为村(社区)派遣59名社会救助协理员,进一步增强救助力量。

坚持分层分类,健全“一张网”救助保障。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全面落实完善“1+8+N”救助机制,通过政策兜底、服务转介、资源共享,实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综合救助。全面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强化以低保、特困人员等为主核心层、以低保边缘人群为主的外围层和以急难救助对象为主的外延层“三个圈层”,信息化审核、标准化审批、动态化监督助推救助流程闭环高效。积极鼓励、引导辖区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志愿服务团体形成社会救助共同体,多维发力参与帮扶救助。

提升救助效能,优化“一键式”审批流程。围绕“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让办理过程“减肥塑形”,政策落实跑出“加速度”。下放低保、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至镇(街道),办结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短到18个工作日;整合佐证资料,证明事项减少50%,办结时限减少30%;畅通“绿色通道”,完善“一事一议”,急难问题“12小时答复,48小时办结”。

转变服务方式,加强“一体化”监测覆盖。完善主动发现工作机制,通过“五个百分百全覆盖”及“四个层面”主动发现模式,加大边缘群体跟踪监测,实现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服务”转变。开展边缘群体监测排查,量化经办人员、协理员入户任务,持续扩大监测覆盖面。开展特殊群体专项排查,链接医疗、社保、残联等部门数据资源,通过“锁定关键信息、疑点逐项对比”,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开展基本生活动态排查,组织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大走访”活动,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全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聚焦能力提升,落实“一整套”管理措施。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能力,通过政策解读、业务培训、上门送教、线上指导、案例分析等,提升工作人员政策运用及服务的能力。强化经办人员及协理员日常管理考核,量化绩效目标,细化考核细则,建立“镇办管理、民政监督、组织考核”三重考核管理机制,确保了社会救助服务质量。

 拓展宣传渠道,搭建“一系列”传播平台。丰富宣传形式,制作政策宣传彩页8万份,结合入户走访、家计调查、创城、疫情防控等开展常态化政策宣传。制作7部通俗易懂的“微动漫”政策宣传视频,在辖区人流密集场所、小区楼院循环播放,在“和谐东区”公众号、业主群、网格群广泛传播。深入开展救助政策宣传日等活动,在公租房小区等重点部位设立“政策宣传咨询点”,让救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