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鸥:通过冬奥开幕式 展示中国的数字科技创新
2022-02-07 15:21:31 来源: 三峡晚报

这是一场富有科技感、未来感的开幕式,也是一场浪漫、富有东方幻想的开幕式。

2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一次惊艳世界,全球观众都高度点赞这场“简约而不简单、空灵而又壮观、温暖且具浪漫”的视觉盛宴。

作为开幕式视效总监,宜昌籍“80后”小伙王志鸥,是总导演张艺谋主创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创立的黑弓团队负责整个开闭幕式视觉特效的创意。2009年12月,他曾回到宜昌,看望母校宜昌市科技高中(原宜昌市七中)的恩师,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王志鸥表示,他希望通过这场开幕式,展示中国的数字科技创新,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在科技美学上的巨大进步。他说,虽然因为疫情,还有为了筹备冬奥会开幕式,这几年很少回来,但家乡的人对他有很大的支持,很高兴代表宜昌人在这个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的科技美学和数字创新力量。

设计方案修改了几千版

王志鸥告诉记者,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筹备工作中,他的团队主要负责开幕式视觉创意、视效设计和视频制作三个部分的工作,从筹备到最终演出前后连续创作两年多,经历了几千版的方案修改,人工智能、5G、AR、裸眼3D、云计算、16K显示、数字孪生以及仿真等数字技术被大量应用。

比如在令人印象深刻的“水瀑布”的创作过程中,王志鸥团队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对大量的中国传统水墨画进行机器学习,建立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营造“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雪花”形主火炬台的视觉效果则采用了计算机视觉动作捕捉技术,以及AI实时视频特效技术。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还创造了奥运历史上首个画质达到16K的光影屏,开幕式的舞台地面采用了目前最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王志鸥:通过冬奥开幕式 展示中国的数字科技创新

在王志鸥看来,所有的创意虽然是用科技美学去展现,但实际上都有一个中国文化底蕴在里面,主要目标是在光影内容中找到东方文化的自信,每个画面、每个节目都有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中国文化底蕴。

老师眼中的他“聪明、情商高”

“我能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我坚持。”宜昌市科技高中高三学子胡嘉雯,至今依然记得三年前听王志鸥讲座时,他说的这句话。

出生于1983年的王志鸥,从小就是一名“画痴”。他一直很感谢当年的宜昌市青少年宫美术启蒙老师,和在红星路小学就读时的指导老师,还有宜昌市科技高中的美术专业老师陈萍。

谈到自己的学生,陈萍说王志鸥聪明、情商高,对画画的热爱超出了其他同学,好几次晚上9点多晚自习放学后,还跑到她家里去请教一些问题,业余时间也全部用在了画画上。

高考后,他进入了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他认为在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很多新东西,较早接触到了很多交互影视设计的内容。

跨界推动“人工智能+艺术”

2010年,王志鸥创立“黑弓Blackbow”,将“艺术+科技”理念应用于实景演出、旅游体验、新媒体互动营销等领域中。现身兼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印刷学院艺术硕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客座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国家艺术基金——面向冬奥会的艺术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企业导师等多项社会职务。

“我们长期在科技创新的积累,在这届冬奥会得以绽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并不是王志鸥团队第一次与张艺谋搭档。此前,他俩曾在国庆70周年晚会、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等活动中有过合作,共同探索和实践艺术与科技的相生相长之道。

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表演中,王志鸥带领团队完成首创千人光影屏流动表演,为全球观众献上文化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心灵冲击。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表演中,王志鸥和团队突破客场的极寒、彩排困难等条件,利用光影+人机表演的精妙创意,以最少的表演人数、最轻量的场地支持完成了奥运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人机共舞表演。

王志鸥坚信,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在未来将会更为生动、更具想象,人与机、技与艺将会在非凡的创想下,留下值得为这个时代所珍藏的精神食粮,他会努力在中国乃至国际范围,打造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事件和文化记忆。(汪蕾)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