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番外篇(57)李膺:天下楷模、八俊之首,晚年却……|焦点热闻
2023-04-16 07:10:51 来源: 大众日报

唐代大诗人李白《与韩荆州书》有言,“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说的就是今天咱们要讲的东汉名臣李膺的故事。

(一)名满天下


(资料图)

李膺出身名门,是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他风度优雅,很有才学,但性格孤高,不爱交际,只把同郡的荀淑、陈寔当作师友。

尽管如此,他还是得到了当地官员的赏识,被举荐(察举制)为孝廉,并被司徒胡广征召,举为高第(成绩优秀)。后来,李膺被提拔为青州刺史(类似现在的纪检监察)。

“李膺要来青州了”,消息不胫而走,当地老百姓欢天喜地,郡守县令们如丧考妣,有很多干脆弃官而逃。

整顿了青州后,李膺再被征召,先后调任渔阳太守(渔阳最高行政长官)蜀郡太守和乌桓校尉。

任乌桓校尉期间,鲜卑不时侵犯边境,李膺常亲冒矢石,一次次击退敌军。后来,李膺因公事免官,回到老家居住,当起了教书先生,学生常达千人。李膺当年的老朋友荀淑的第六子、名士荀爽曾经在拜访李膺时为他赶车,回来高兴地到处“显摆”说:“今天居然为李君赶车了。”李膺被人敬慕到了这种地步。

公元156年,鲜卑人进犯云中郡,汉桓帝征召李膺担任度辽将军。

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李膺到来的消息传出后,先前不断侵扰抢掠张掖、酒泉、云中各郡的胡人“望风惧服”,将以前掳掠的汉朝男女,统统送还到边境。李膺声威远播。

公元159年,李膺被提拔为河南尹。当地有个因贪污被罢官的豪强羊元群,带回了大量四处搜刮而来的不义之财,李膺上书要求重新审查。结果羊元群重金买通宦官,以诬告罪将李膺押入左校劳动改造。多亏司隶校尉应奉向桓帝上书申诉,才得到赦免。

(二)结局凄惨

出狱后的李膺升任司隶校尉,当时大宦官张让(灵帝时的“十长侍”之一)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长,此人贪婪残暴,无法无天,还杀了一名孕妇。

案发后,慑于李膺的威严,张朔畏罪潜逃,跑到京师躲在了哥哥家的夹柱中。李膺知道后,亲自率领吏卒拆破夹柱将其捉拿归案……录供之后,将其正法。

张让向桓帝诉冤,桓帝大怒,下诏召李膺入殿,亲自责问李膺为什么先斩后奏。出乎张让意料的是,在听了李膺“仲尼为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等一番说辞后,桓帝不仅没有追究李膺,反而回头斥责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指李膺)有什么过失?”随后将其赶了出去。

从此,皇帝身边的黄门、常侍都屈身敛迹不敢出声气,连休假时也不敢出宫。桓帝诧异地问是什么原因,他们都叩头流泪说:“怕李校尉。”

史书说,当时朝政日非,纲纪败坏。而李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时人称“天下模楷李元礼”,后来又把他列入“八俊(李膺、荀翌等八位名士)之首”。很多后起文人以受到他接待为荣耀,把进入他的厅堂称作“登龙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官好官,却两次遭遇党锢之祸。第一次时,因为李膺等人案件牵涉到一些宦官子弟,宦官于是请求桓帝按照天时大赦天下,李膺再次免官回到故乡。

桓帝去世,灵帝即位后,朝政日非,宦官飞扬跋扈,为非作歹,太傅陈蕃与大将军窦武计划联手诛杀宦官,引荐任用天下名士,李膺再次来到京师,担任长乐少府。

可惜的是,陈蕃、窦武谋划失败,身首异处,而李膺等人再次免官。再后来,“八俊之一”的张俭因得罪宦官侯览引发第二次党锢之祸,有牵连的党人被先后逮捕。与一跑了之的张俭不同,李膺主动到诏令指定的监狱投案自首,被活活拷打而死,妻子儿女则被流放边境,学生、旧时属下的官吏和他们的父兄,都被禁锢不准做官。

读罢掩卷,唯有叹息而已。

关键词: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