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主要经济指标触底后环比明显回升 全市经济运行逐步回归常态
2022-07-19 13:58:31 来源: 文汇报

从昨天公布的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半年报来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本土突发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确实带来了严重冲击,但我们也应当看到,5月份上海经济就已出现一定反弹迹象,6月份经济恢复步伐开始加快,主要经济指标触底后环比明显回升,全市经济运行逐步回归常态。

采访中,有专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越是全球经济新旧动能切换、国内经济新旧格局调整之际,越是需要一个具有韧性的大上海。面对不期而至的“黑天鹅”“灰犀牛”,这座城市正以超常举措和超常努力全面加速经济恢复和重振,在应对挑战中展现自身发展的韧性。

核心功能“不停摆”奠定基础

陆家嘴金融城彻夜不眠的灯光、上海港起落不歇的集装箱、张江研发不停步的实验室……在专家眼里,疫情大考之下,一座城市始终坚持运转的核心功能,正是经济具有相当韧性的生动体现。

“本轮疫情对上海经济的短期冲击确实比较大,上半年GDP同比下降5.7%,也在意料之中。”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表示,“必须充分肯定的是,即便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始终基本保持正常运转,说明上海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链接国内国际经济的功能都是比较强的,这为6月份走向恢复奠定了基础。”

以金融业为例,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本市金融要素市场仍然正常运转,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秩序平稳有序,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仍与全球各国的数据对接、进行着交易。还比如,在航运领域,承载着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重要功能的上海港,在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行“双线作战”中同样显示出强有力的韧性,有数据显示,港口的集装箱船平均停泊时间不到24小时。从“货值”和“吨位”角度看,上海都已经是全球举足轻重的枢纽型经济节点。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认为,上海经济的韧性就体现在这座城市“潮头”“源头”和“码头”功能上,体现在大量的新场景、高级场景、复杂场景和多跨场景上,体现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服务全球的实实在在的动作上。

核心经济指标6月强势反弹

韧性不仅是指面对冲击时有足够的缓冲空间,也意味着控制住外部冲击之后,具有反弹的能力。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看来,上海经济的韧性不仅体现在疫情中的“稳链”上,也体现在复苏阶段的良好势头中,“上海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是4月,5月已出现了一定的反弹迹象,6月反弹明显,特别是重要产业率先复苏,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此外,上海在5月底出台了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50条政策措施,通过退税、减费、补贴等政策‘组合拳’,及时为各类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市场主体得到了稳固”。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坦言,“因为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不能用常规思路来解读。重要的是看6月份之后反弹的力道、恢复的进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半年的上海经济数据,不仅是来之不易的,实际上也好于我们的预期。要观察上海经济的韧性,也需要从这个背景下来解读。”

从6月份的具体数据看,多个核心经济指标开始企稳回升,金融业增加值的表现更是相当亮眼,上半年同比增长6.1%。权衡分析说,“挑大梁”的服务业经济其实受到了疫情的直接冲击,但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恢复的步伐逐步加快。就金融业而言,不仅功能从未停摆,更为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高能级制造业增加回旋空间

剖析上海经济的韧性,马海倩特别提到了生产供应能力,这反映在6月份制造业的强劲走势上,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当月都实现了两位数正增长;而全市35个工业行业中有24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9%。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表示,“经过此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制造业很多都处于高端环节,一些行业在疫情中想方设法坚持生产,为上海、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贡献,这就是韧性的体现。同时,在全市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所占比重大约近25%,这样大的体量,也为经济恢复增加了较多回旋空间。”事实上,上海制造的韧性不仅体现在工业领域,在服务业领域,尤其与制造业关系最为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也比较强劲。

韧性来自新动能的深耕和积累

研读这份上海经济半年报,马海倩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新兴领域表现好于传统领域,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降幅比规上工业总产值低7.6个百分点,而三大先导产业制造领域的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3%,比战新工业更快。数字经济领域也实现逆势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韧性来自新动能的深耕和积累。”她表示,“上海经济多年来坚持走创新转型这条路,在疫情检验下显现出效果。”

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元宇宙”新赛道、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3个行动方案,“五型经济”发展若干意见……过去两周,上海又接连发布多个方案,用布局新赛道的实际行动加速恢复重振,也为长期发展积蓄力量。

据何万篷观察,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国内外不少企业加大了其在沪平台的创新升级力度。有些替代性较强的作业被分流出去,但高端专业服务强关联的模块,在新技术手段的加持下,朝着更具韧性的方向进一步集中和强化,这和营商环境的稳定性、城市氛围的感召力密不可分。疫情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让各方看到了上海的底蕴、努力和坚强。

“上海经济的韧性和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权衡认为,近年来,上海注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塑造经济新动能,这些都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经历疫情冲击,上海在线新经济的活力持续被激发,更多新动能、新业态也在涌现出来。他表示,上海经济的基本面和结构优势依旧向好,尽管短期冲击大,但恢复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唐玮婕 徐晶卉 张懿)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