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五个新城” 以高水平履职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01-19 08:36:54 来源: 文汇报

上海进入两会时间。昨天上午,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展提案集中审查,截至当天9时,大会共收到提案286件。其中,经济建设类有108件、社会建设类有103件,是委员们关注的两大重点,分别占比37.76%、36.01%。另外,政治建设类23件,占比8.04%;文化建设20件,占比7%;生态文明建设32件,占比11.19%。

记者梳理发现,委员们的提案内容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人民城市建设、打造人才高地、“五个新城”建设等社会热点话题,一件件提案贴近实际、充满温度,以高水平履职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

扎牢底座赋能高品质生活

当前,上海正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成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内核驱动,推动产业的升级迭代,更是塑造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委员们在提案中纷纷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议既要构建具备强大数据资源化能力和交换共享中枢的数字底座,又要以数字技术赋能高品质生活、助力高质量发展。

上海的营商环境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这需要破除数字壁垒,为市场经济各类主体提供公平、快速、有效的数字要素和服务。刘毛伢等委员联名递交的一份提案中,建议政府部门树立“数字化思维”,在企业高频事项中,充分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政策通”“融资通”“人才通”等针对性营商服务场景。

数字化不仅要有效运用于高端装备、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更不能忽略传统制造业、中小型企业。民建上海市委在集体提案中提出,健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制度体系,制定有关“数据生产要素”法律法规。提案还建议,搭建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平台和生态体系,参照“技术改造”专项支持的做法给予资金支持,为“上云”“上平台”企业“纾困”。

远至企业发展,近到社区“单元格”,治理数字化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民进上海市委在书面发言《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建议》中提出,推动“数字化邻里中心”建设,推动社区各类数据的集成和协同管理,设计生活与治理数字化的智能场景,用精准化服务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数字便利。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则在《关于深化数据治理,全面提高治理数字化水平的建议》中提出,依托“一网通办”市民主页和“随申码”,围绕教育、医疗、交通、文旅、公共服务等领域,打造从出生到养老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

人民城市建设

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

绿色是人民城市建设最动人的底色。记者注意到,围绕公园城市建设,委员们也纷纷提出真知灼见。

黄小路等20名委员联名递交《关于支持推进城市“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鼓励基层因地制宜探索拓展“公园+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政策层面,加快修订完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则应拓宽思路、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公园绿地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

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今年提交《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建议》,委员们认为,公园城市建设可作为城市更新重要载体,聚焦人民群众需求,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不断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的新实践。

托起幸福的“夕阳红”是人民城市建设应有之义,今年上海两会,养老话题依旧热门。长期从事养老行业的徐兵委员建议,借助上海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覆盖市、区、街镇、村居各级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医养一体化平台,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护、疾病诊疗、长期护理等全周期服务,更好匹配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需求。

着力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任一鸣、汪建羽等委员认为,应从细化、完善地方法规和监督机制入手,同时,以需求分析和问题梳理为导向制作培训教材,在各继续教育学院、社区学校、老年大学、社区文化中心和养老机构等常态化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和应用培训。为老年人扫清“数字生活”基础设施障碍。沈钦华委员建议,应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积极开发适老化产品,提供包括学习课堂、在线诊疗、一键打车等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专业化内容。

引才留才

完善支持体系培育全领域人才

海纳百川的上海正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让各类人才汇聚扎根上海、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委员们在提案中聚焦人才话题,建议完善上海人才政策体系,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让人才在上海安心、安身、安业。

上海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应培养出能够与国际接轨、适应智慧社会的人才。梁洁芹委员递交了《关于进一步助推上海市打造国际人才高地的建议》,建议通过国内外科研交流平台,加强上海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在人才评价方面,应当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人才评价制度,推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技术与管理入股、股票与期权等激励制度。

上海:建设“五个新城” 以高水平履职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更应该有系统性支持体系。朱迎迎、朱红委员在联名递交的提案中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人才库,对相应人才进行系统分类,并形成一系列的培养、提供科研条件等可持续政策,譬如:通过大数据管理和服务人才,针对不同等级的人才,发放不同功能的人才卡。

《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以上。这将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完善。民进上海市委在集体提案中建议,要及时调整政策,增补培训项目扩大教育范围,让职业技能教育覆盖面扩大到有社会需求的各个领域。同时,要探索产教融合,提升培育基地自身能级。(周渊 占悦)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