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增加值迈过“千亿关” 南京文化产业“创新经”这样写
2022-04-19 17:21:48 来源: 南京日报

经南京市统计局初步测算,2021年南京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63.99亿元,成功迈过“千亿关”!近日,这份来自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单”着实令人振奋。发展再上新台阶,背后离不开“一揽子”政策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南京出台了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系列文件,不断构建全面支撑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面对疫情冲击,南京又推出了“文化产业‘援企四策’”“文化金融‘稳企意见’”等系列举措,加快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强劲复苏。踏上新征程,南京如何答好新答卷?

供需“齐头并进”,发展“蹄疾步稳”

发展再上新台阶的背后,南京文化产业自有“创新经”。

数字化新动能成为新抓手。近年来,南京接连出台了《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关于促进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消费促进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重点打造创意设计、网络文学、数字文旅、现代演艺、数字场景、影视动漫、数字文化装备等7个优势业态,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文化产业的标准试定和产业研究,制定“20+28”行业体系。

如今,数字化已成为南京文化产业新增长极。据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2021年末,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出版、动漫、多媒体等16类文化新业态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20.00亿元,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超40%,同比增长19.3%,营业利润、应交增值税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呈现两位数高速增长。

服务新手段也在不断跟进。“南京文化融合创新服务平台”线上赋能,南京创意设计周、动漫创投大会、两岸博物馆IP论坛等活动线下“接力”,汇集创意智慧,激发内生动力。召开融资需求对接会,与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创新研发文旅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产品”,组织开展2021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2021年度项目、南京市数字经济专项资金、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项目等相关申报工作,上报推荐“全国文化企业30强”,服务手段频频“上新”,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如今,全市市级以上各类文化产业园区达到145个,2021年新认定数字文化园区9家,2021年,全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数同比增长72.3%,吸纳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9.8%。建成D9街区、银杏里等艺术街区相继开放,江北新区南京美术馆、德基美术馆相继落成,让文化艺术深入街巷,提升城市格调。

此外,我市还创新供给新模式。自2016年起,每年持续投入1500万元用于演出剧目政府补贴,带来全市文化演出剧目票房每年30%以上的增长,大量北上广深演出机构频繁进入南京。2021年,南京又每年追加投入500万元用于文旅展陈政府补贴。“看好戏到南京”新潮流在长三角一带隐隐形成。

创新“一子落”,产业“满盘活”

成果接连涌现的背后,是南京数年对产业创新的长期布局。

以“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为目标,南京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4+4+1”主导产业体系,把“文化科技融合”写入市委1号文件。确立了南京高新区、建邺区新城科技园等5家示范分基地,形成一条纵跨长江南北、紫金山内外的城市“文化外环”。同时,在2013年成立全国首家综合性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基础上,2018年,南京又启动了“梧桐计划”文化金融生态创新服务体系,为文化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升级为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会,成为全国率先打造的文化科技融合服务平台;南京市文化产业创意资源共享会、南京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为文化和科技企业搭建高层次、综合性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上线南京市文化产业“云上招商平台”,打造文化产业招商资源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

多年来,南京一边拥抱生长根脉,一边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水资源和文化遗存,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地利”。南京在保护传承中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在生态修复中彰显长江文化特质,在文旅融合中提升长江文化价值,在城市更新中注入长江文化活力,积极探索长江文化保护利用,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努力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的璀璨明珠。近年来,南京紧盯时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及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创排演出主题戏曲,编纂出版丛书,打造无想水镇、飞燕文化产业街区等大运河特色产业集群。

立足战略“支点”,蓄势“新赶考”

在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看来,南京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既有国家层面的宏观机遇,也有自身层面的微观机遇。“首先,‘双碳’战略的实施,让城市迎来了产业调整机遇期,文化产业作为‘无烟工业’发展前景可期;其次,文化强国建设道路过程中,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强烈,市场空间广阔;第三,南京高校资源众多,随着各种高素质高能力人才不断成长,将给产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同时,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也将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诞生的‘催化剂’,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新生长空间。”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资源禀赋独特,同时,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长三角地理中心,兼具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米”字形高铁网络、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等一系列大事要事,推动南京加快成为全国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门户。

曹劲松认为,“新赶考”意味着新挑战。“南京要从‘源头创新’入手,搭建创新平台,为企业和人才厚植创新沃土,推进融合创新,完善产品服务创新,同时让文化产业发展红利惠及百姓,让南京成为‘本地人满意,外地人向往’的文化之城。”

走好新征程,需要满足新期待。“多重重大战略在南京密集交汇叠加,意味着南京既要注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也要扛起作为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引领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扮演好‘枢纽’和‘领头羊’的角色。”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创意传播基地常务副主任、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郭新茹说。(王峰)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