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邺星光好老师第二季④】 南京特师附属学校陈传沛:“六边形特教教师”让孩子在运动中找到自信
2025-10-14 18:34:32 来源: 紫牛新闻

【开篇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师者如光,微芒亦能致远。在南京建邺的教育“星空”,闪耀着许多星光好老师,他们用热爱和坚守,用专业与智慧,点亮学子的成长之路。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建邺教师风采,即日起,“星光建邺第二季·新时代好老师”将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少年志融媒平台、建邺教育发布陆续上线。

他把口袋变成“百宝囊”,装着卡通贴画、创可贴、纸巾;他在操场一次次示范,耐心地拆解每一个动作,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从操场上的体育老师到康复室的训练师、特殊奥林匹克训练场上的陪练,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的陈传沛始终坚持无爱不成教育,更笃信“专业是爱的底气”,用14年的“并肩同行”,让特殊孩子能自信成长。

转型教体育,他说“第一节课上得很烂”

2011年的第一堂体育课,至今都让陈传沛记忆深刻。“当时上得特别烂。”他坦言,自己毕业于听障专业,一开始教的是数学,因为学校需要,才决定尝试跨界教体育。刚开始,我的课堂秩序混乱,自己连基本的动作示范都很笨拙。校长听课后中途离场,只留下一句“到我办公室来”。他笑着说:“那时候觉得自己太糟了,但骨子里的不服输让我坚持了下来。”

此后两年多,陈传沛的生活被“学习”填满:跟着体育老师随堂听课,研磨前辈的教学心得;对着录像反复复盘自己的课堂,观摩优质课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学校赛课上,他成功拿下了第一名。

“爱不是俯身给予,而是并肩同行。”面对这群特需儿童,陈传沛始终认为要找到“专属钥匙”。这份执着让他成为孜孜不倦的求知者。为帮助脑瘫儿童,他连续四个月放弃周末,参加康复培训;为学习最前沿的教育理论,他主动走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课堂;为让体育课更精彩,他考上南京体育学院的研究生。孤独症儿童心理分析、脑瘫儿童诊断评估、情绪障碍儿童分析、江苏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训……他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汲取能量。陈传沛认为,“无爱不成教育,但这些爱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学生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两年教跳绳,他帮特殊孩子找到自信

学校操场上,总能看到陈传沛带着孩子们运动的场景:或弯着腰帮他们系鞋带,或手把手帮助他们体会摆臂,或在脚跟处塞纸团让他们体会蹬地发力……“我希望通过锻炼提升学生们的运动能力,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技巧。”在他看来,运动能力的提升能让肢体障碍的孩子增强协调性,让孤独症孩子学会与人互动,让智力障碍的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和赛事。南京市残疾人羽毛球大赛、南京市残疾人运动会、中日残疾人文艺交流活动……学生们勇敢尝试,硕果累累。训练场上,他既是教练也是陪练:篮球训练时故意输给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

羽毛球集训时充当“发球机”,周末假期从不缺席。

“我希望孩子们能爱上运动。”在他看来,当脑瘫学生冲过终点,当孤独症孩子学会回应,当曾经自卑的学生挺起胸膛……这些瞬间,比任何奖牌都珍贵。

小宇(化名)是个智力障碍学生,协调能力差,连握稳跳绳都存在困难。陈传沛教他的第一天,蹲在操场边,手心覆住小宇发抖的手,一点点带他练摇绳:“像摇拨浪鼓,手腕轻轻转。”可刚松开手,绳子就砸到小宇的脚。陈传沛捡起绳子重新递过去,还摸出卡通贴画不断鼓励他:“再试一下,慢慢来。”这一教就是两年多。“我跳了三下!”千百次的“再试一次”,在这声雀跃里有了最暖的答案。

自制视频、微课,他为困难学生送教上门

陈传沛主动走近有运动康复需求的学生。利用课间和大活动时间,他一次次把学生和家长邀进康复室,手里攥着评估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他不仅会让家长记下训练要点,还会耐心叮嘱他们坚持带学生练习,“您别嫌麻烦,每天练十分钟,比啥都管用。”

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他每周固定时间送教上门,无偿进行康复训练。为保障学生康复训练质量能够保障,他还通过视频、制作微课等方式指导与督促家庭开展康复训练。对他来说,能让这些孩子多抬一次胳膊、多走一步路,比什么都重要。

第一次上门送教时,陈传沛见到了学籍在校却无法到校的小诺(化名)。面对家长“之前努力都白费”的失落与抵触,他没打退堂鼓。因日常要在校承担教学,送教时间有限,他先试着拍微视频发家长,把康复动作拆解成“扶着桌子抬脚尖”“轻揉胳膊放松”等简单步骤,可家长反馈“没老师盯,小诺练得敷衍”。陈传沛立刻调整思路,让家长训练时拍短视频传给自己。“小诺一听说视频要给陈老师看,原本磨蹭的动作都认真起来,有时还主动提醒妈妈‘该拍了视频了’”。没过多久,小诺的康复评估有了明显转变:之前僵硬的关节灵活了些,扶墙走路时脚腕也能少拖一点地面,家长的语气里也多了笑意。

如今的陈传沛,还是学校后勤工作管理者,每天穿梭在校园细心地检查每一个角落。口袋里的纸巾换了一包又一包,贴画送了一张又一张。在他看来,特殊教育更像是牵着“蜗牛”在散步。那些曾经需要搀扶的“小蜗牛”,有的能独立过马路,有的掌握了新的运动技巧、生活小技能,有的比赛训练中绽放光彩。“我们或许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每个孩子的微小进步,都是最珍贵的果实。虽然走得慢,但每一处的风景都很美。”陈传沛说。

通讯员 谢伟 肖云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少年志编辑 夏诗怡

编导 徐彬雯

视频 庄建剑 薛超

视觉 范林珍

校对 陶善工

关键词: 最新资讯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