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过后 有能力“填坑”的基金有多少?-天天亮点
2023-05-22 14:15:15 来源: 东方财富网

最近不少基民朋友情绪又低落了,前阵子反弹基金又跌回去了。但其实,下跌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看之后还能不能再涨回来。同样都是下跌,但是性质却不尽相同,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的反弹前景。

今天就来细说说,看看哪些基金的下跌无伤大雅,哪些基金可能就真的game over了。


【资料图】

亏损的基金有多少?

回顾今年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表现,确实不太理想,亏损基金比例超66%。而拉长时间来看,成立以来的亏损比例也超过了60%。这样大家心里有没有平衡一点,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亏钱。换句话说,找到一只赚钱基金不容易,而找到一只能一直赚钱的基金更不容易

有能力回本的基金又有多少?

基金短期出现亏损不要紧,但亏损过后,有多少基金具备“填坑”的能力呢?

目前市场上共有4736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其中在经历了最大回撤之后,还未恢复回本的基金有3899只,占比超过80%。如果单从这个数据来看,好像目前大多数的基金都不能回本。

但如果我们再往深了看,其实这3899只基金中,有2996只是成立未满3年的比较“年轻”的基金,占据了绝大多数。

因此不难发现,所谓的难“回本”的基金,大多数是在2020年、2021年市场行情火热时成立的。而在过去的2022年市场震荡过后,这些基金也成为了目前多数人手上持有的还在亏损的基金。

通过观察成立不同时长的基金中,未回本的数量和占比,可以发现,未回本的比例随着成立年限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成立时间越长的基金,目前还在亏损的概率是越低的。

这也正说明,基金其实具备回本“填坑”的能力,只是需要时间来验证。市场涨跌起伏是必然规律,当前手里基金亏损,恰有可能是因为前期经历了“低谷期”,而短期又还未迎来修复所致。实际上,如果多给手里的基金一些时间,回本的概率将大大提升

警惕哪些可能没办法回本的基金?

一般来说,大盘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基金普跌最终都有望涨回来,涨跌互换、牛熊交替是A股几十年来的定律,上证指数史上从未过年线三连阴的情况。风险释放完毕后,大盘都能重拾升势,基金也会水涨船高。

但要注意因某些行业、个股出现问题导致基金下跌。

杀业绩引发的下跌

通常公司季报、年报预告或公布之后,相关个股和行业会出现大涨或大跌,“业绩不及预期”是股价下跌最常见的原因。

但是业绩不及预期的原因也分很多种,有的可能是会计处理导致;有的可能是短期所处环境较差导致的,比如疫情爆发,旅游、餐饮板块受困;猪周期行至下跌区间,养猪的企业受损;有的可能是突然出台的不利政策导致的,比如高额补贴突然被取消等等。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区分是长期业绩下滑还是短期业绩回落。如果只是短期业绩回落,问题妥善解决或周期影响因素反转后,公司的盈利能力大概率能够恢复,利空出尽之后,行情会再现,在此期间我们要学会做“时间的朋友”;如果是长期业绩的下滑,那么很有可能是逻辑发生改变,就要另作他论了。

杀逻辑引发的下跌

杀逻辑是投资者最应当警惕的情形,逻辑是企业的根基,是企业能保持现有经营态势的根据所在。基本逻辑一旦发生变化,公司的价值很可能被颠覆,下跌往往难以挽回。

比如以K12为主营业务的教培公司,在超预期强监管中的暴跌就属于杀逻辑了。对于逻辑没了的行业和公司来说,如果不作出改变,只能面临绝路;想要挽回局面,必须进行转型。比如对于教育行业来讲,职业教育培训、素质教育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都是政策鼓励的方向,如果相关公司及行业能够在转型后做出突破,或许会柳暗花明,走出至暗时刻。

总而言之,逻辑还在的下跌,未来大概率都有望涨回来;逻辑没了=赛道消失,再坚持跑下去可能也难以看到柳暗花明了。

如何加快基金“填坑”速度?

我们投资基金也并非简单地持有,相信很多人是有制定定投计划的。而定投的核心,就是跟随市场的牛熊保持持续且稳定的资金投入。只经历了微笑曲线下行的前半段,还未来得及迎接后半段反弹后的收益,就被亏损给吓退了,前期相当于是做了无用功。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假设从2022年7月高点开始按月定投,测算每月定投收益。从7月开始到10月市场下行期间,定投收益也随之下跌,最低行至-7.24%。当11月市场触底以后,定投收益也开始跟随市场反弹,在后半段实现2.89%的正收益。

所以,有定投计划就更不可中途止损。因为在高位的时候,相对而言所买到的都是单位成本更高的份额。而真正可以降低成本的,正是那些让人投得难受的低位时段。这个时候如果不继续扣款,甚至做了赎回止损,定投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甚至可能成为被长期套牢的资产。

很多基金缺的不是回本的能力,而是回本的时间。只要我们选择的产品没有问题,给予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坚持低位定投扣款,“填坑”也是早晚的事。

(文章整理自博时基金、华夏基金)

关键词: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