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2023-07-07 08:10:55 来源: 中国教师报

在游历中结交同道、历练成长是求学成人的重要方式,为了让教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北京市第四中学开发实施“人文游学”课程,将人文教育与游学实践相结合,打破校园壁垒和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创建两个序列游学路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在千百载前文章瀚藻、古迹遗存里追寻他们的精神。从‘皭然泥而不滓’的屈大夫到‘通古今之变’的太史公,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到‘成仁取义’的文天祥,这些超脱于所处时代的个体生命,正因其思想与精神的广远深邃而不朽于世。”

——郎宇宸,北京四中2019届学生

学校希望通过对各区域地点的选择和架构,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因此将课程目标确定为:“放眼天下,心怀祖国;追溯历史,观照现实;惜敬先贤,提振自我;坐能论道,起可践行。”

“游”是对祖国山川大地的亲历,“学”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探求。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学校明确了创建人文游学主题的5条原则:主体干道——游学区域定位于中华人文精神的集中发祥地;思想特质——游学核心指向时代精神、思想文化中的主流价值;历史人物——游学内容主要依托于对杰出历史人物精神品格的理解;现实关怀——知往鉴今,为当下社会现实和生命个体负责;知行合一——在考察体验和交往合作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根据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华人文精神发展历史主干、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当代内涵表达、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接受程度、课程跨年级实施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等,学校确定了各游学主题的具体内容和育人目标,包括两个序列:序列一,中原、西北、江南、巴蜀、滇西;序列二,齐鲁、闽越、燕京、两湖、江西。每个序列、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学习重点,游学地图涵盖13个省份,课程内容跨越2000多年。

比如,西北人文游学以“感悟汉唐文化的特点、丝绸之路的开拓精神,在荒凉和辽阔中体悟文化的力量、生命的力量”为育人目标,游学行程经西安、韩城到武威、嘉峪关、敦煌,参观半坡遗址、陕西历史博物馆、汉唐陵墓,拜谒司马迁墓,参观武威文庙,看汉长城遗址、敦煌莫高窟。

在司马迁的祠墓前,学生敬献鲜花,朗读祭文,绕墓三匝,缅怀致敬;在碑林博物馆,学生完成“文化打卡”任务,围坐一起进行知识抢答;在嘉峪关,学生攀登悬臂梁长城,进行歌咏联唱;在敦煌莫高窟,学生徒步戈壁,吊唁常书鸿先生墓……

江南人文游学则以“了解江南文化的内蕴、儒学的南下与承续,体认宋明文人风骨”为育人目标,游学行程包括游览无锡、苏州、绍兴、杭州等地,参观东林书院、苏州园林,凭吊五人墓、岳飞墓、张苍水墓、于谦墓、王阳明墓等。

学校以阅读促发行走的意义,以行走印证阅读的感受,追慕古代先贤“士志于道”“有澄清天下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旨在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的优秀学生。

学生成为课程主导者

“这周听老师讲的人文课,感到我编辑的‘行前册’还是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那篇竺可桢写的《西湖成因》怎么被我删掉了?茅盾的《春蚕》若是保留也会为旅途增加一些风景吧?为了弥补这些遗憾,我决意下次游学还要做‘行前册’。”

——陈修远,北京四中2016届学生

人文游学是任务式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课程建设既要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也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现教育的组织作用和自组织作用。

课程的创建和实施有准备、进行、总结三个环节,学生任务型平台分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下任务的布置和完成采取小组建制,每个小组推选负责人,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各个小组的任务包括行程主题策划、游学读本编辑、开营仪式筹备、导览讲解、晨读助教、人文活动创意、自由行筹备、微信公众号推送、闭营仪式筹备、行后文集编辑、行后座谈会筹备等,一个个小组任务的陆续发布和完成,就是游学项目的完整推进过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为课程全方位的发起者、建设者、主导者,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体验性合作学习中不断成长。以江南人文游学为例,学生在无锡东林书院介绍杨时、东林党等内容,组织时事抢答活动;在苏州五义士墓主持祭拜活动;在乌镇进行手机摄影作品点赞比赛;在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前面的空地进行原创话剧表演……人文游学的顺利开展是学生线下任务平台的整体努力成果,在此过程中还要进行多元评价,体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统一。

除了线下任务组建,学校还建设人文游学线上交流平台,发布游学日志的写作任务和游学归来的项目总结任务。学生在线上平台记录游学体验,梳理游学思考,回顾游学历程,总结游学收获。学校借助线上交流平台生成学生成长档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状况,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达成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适时点拨成就美好风景

“李老师带着我们诵读离骚之后,我的心中汹涌澎湃,忽然能够理解李老师那激动昂扬的情感。李老师认真地写下‘惊才风逸,壮志烟高’的样子又在我眼中浮现,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文精神。那时,李老师站在祠堂入口,安静地向祠堂望去。透过一层雨帘,我看不清李老师的神情;可我知道,他的眼光一定炽热、耀眼、安详。”

——赵明慧,北京四中2020届学生

人文游学课程的建设重点和实施难点在于:在“无边界教室”营造“生成式课堂”开展“有主题教学”,完成体认民族先贤精神风骨、主动进行自我认知的教育目的。为此,学校搭建4类人文创意活动场域——祭拜先贤类、创意雅集类、益智博学类、采风访谈类,同时辅以清晨读书、晚上讲座、现场发言、就地交流等游学课堂。

人文游学中的“晚讲”是“有主题教学”的重要方式。“晚讲”主要有两种:一是阐释人文游学主题,激发学生对游学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二是围绕人文游学主题和游学行程中的主要地点,发挥教师学科教学专长,拓展学生视野。比如,西北游学的“晚讲”主题有《汉唐文化的特点》《河西走廊的历史地理意义》《谈谈边塞诗歌》《莫高窟艺术特点》等;江南游学有《何处是江南》《中国古代书院》《走进生命的学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等;巴蜀游学有《杜甫的文化意义》《四川移民文化特点》《中国古典绘画——从青绿山水讲起》等;滇西游学有《中国远征军》《西南联大的那些人、那些事》等。

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重要,成就了游学路上许多美好的风景:火车上逼仄的床铺间临时搭建小讲堂、文化遗迹现场师生的问答和交谈、接受学生采访时的认真作答、一起“指点江山”时真诚的叩问和反思……至其地,生其情,游学路上的“临时起意”可以有效形成文化现场,营造游学氛围,提升教育效果。

在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人文游学课程的建设深耕细植16年。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课程实施的不断完善,学校开始践行多元智能、差异化教学等多种教育理论,实施主题阅读教学、大单元教学、PBL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不断感受文化的力量、汲取先贤的智慧。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
责任编辑: 梅长苏